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确定的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农集团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为全面乡村振兴、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农智慧和力量。
优化农资供应结构
积极开展测土配肥服务
中农控股通过“测土、配肥、回访、测产”等全生育期保姆式服务,在部分区域建立起详细的种植档案和土壤数据库,帮助小农户优化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效果明显。

2018-2020年,累计提供测土服务2.85万次,供应测土配方肥5.1万吨,帮助农户节省农资投入4%-15%,产量增加8%-15%,节水50%以上。
应用新型环保肥料
中农控股积极推广液体肥、菌肥等绿色农资品,助力减肥增效。中国农资®·乌苏服务中心为乌苏当地棉农提供全托管液体肥服务,2020年以来,累计生产液体肥3000吨,服务棉田3万亩,节省包装物料投入20余万元,降低农户施肥人工成本70余万元,肥料投入成本减少150余万元。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合作,共同研究推出放线菌菌剂、放线菌代谢物、放线菌颗粒菌肥等产品。

放线菌系列产品可有效预防土传病害,调节土壤微生态结构。目前该系列产品已在内蒙古、四川等地的马铃薯、番茄、大蒜等作物上推广应用,在降低根腐病发生、提高作物产量和果实品质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推广高效绿色农药
中农集团农药板块积极推广绿色安全的农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服务,助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先后建成北京双桥、济南银丰两个制剂研发\农药创制中心,其中济南中心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证书。

中农联合积极推进氟醚菌酰胺及三氟杀线酯两个专利产品的产业化。2016年-2020年,氟醚菌酰胺系列产品累计销售103吨,应用面积485.5万亩。中农联合还持续在黄河流域花生主产区建设花生双减增效示范推广项目,在东北地区建设寒地水稻标准化试验示范项目,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中农立华与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三井化学等国际先进企业合作研究开发“瑞苗清”“力作”“芙利亚”等新型农药制剂产品,有效解决病虫草害防治难题。组建600余人的技术服务团队,扎根田间地头,提供专业高效的作物解决方案。

加强畜禽粪污及秸秆利用
畜禽粪污和秸秆等农业废弃物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难点,推进其资源化利用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洁净美丽乡村的有力保障。

堆沤肥是用秸秆加畜禽粪污发酵而成的绿色肥料。中农吉星连续6年开展堆沤肥生产和施撒工作,累计服务面积超过10万亩。推广使用堆沤肥的耕地,化肥使用量每亩下降约10%。中农吉星的此项工作受到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和公主岭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中农国昌从2019年开始秸秆打捆业务,在安徽阜阳、蚌埠,江苏盐城、徐州等地累计服务土地面积已超过16万亩,销售秸秆2.88万吨。

中农控股农业服务事业部从2021年开始与中农装备合作开展秸秆打捆作业,在山东临沂、河北衡水等地服务土地面积4600余亩。今年将购置17套秸秆打包设备,继续扩大临沂和衡水的服务面积,同时积极拓展辽宁海城、新民、辽阳等地的秸秆打捆业务。

探索农膜综合治理新模式
可回收型高标准地膜示范项目取得成功
2021年,中农通用联合国际知名石化企业博禄化工进行农膜综合治理新模式的探索,同时依托中国农资®·服务中心,在新疆乌苏和山东淄博分别建立了棉花和花生可回收型高标准地膜试验示范基地。目前项目所有工作均已顺利完成,回收的废旧地膜也已清洗再造粒,成功应用于滴灌带的生产。


今年春耕期间,滴灌带已经铺设在了新疆乌苏的棉花地里。滴灌带使用后,还可以继续多次回收清洗再加工利用。在解决了废旧农膜污染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中农通用在总结2021年可回收型高标准地膜试验示范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需治理废旧农膜污染的地区积极推广农膜综合治理解决方案,为我国治理“白色污染”贡献中农力量。
积极探索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模式
中农通用在2021年成功探索可回收型高标准地膜项目的基础上,今年还开展了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项目。与合作伙伴在山东省临沂市、肥城市和北京市海淀区分别建立了花生、大蒜以及京西稻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基地。

其中京西稻旱直播水管理技术试验示范项目是今年的重点项目。如果试验示范成功,将对京西稻的绿色传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农通用全程委托山东农业大学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及数据分析研判工作,确保试验数据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珍爱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农集团将以实际行动坚持绿色低碳之路,厚植绿色发展底色,勇做“碳”路先锋,为生态环境保护发挥更大作用。